初访大龙井
叶海霞
觊觎龙眠山秀美的自然风光由来已久。许是山里娃的基因,对大山总有一种自来熟的偏爱。这种偏爱,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绿水青山的所在。近年来,更常以工作的借口,与这片美景频繁接触,日久生情,便如爱自己的家乡般的爱她了。家乡于我,一草一木,一沟一壑,经年不见,依然鲜明如初。而龙眠山对我,却还是那般的羞赧,那些藏在山山水水间的美景总在我面前若隐若现,难见其真容。大龙井便是最为典型,早就闻得龙眠深处有一悬瀑奇景,终因机缘未到,未曾拜谒。
这是一个初夏的日子,我以一个初访者的身份随市文联开始走进她。车从桐城市区出发,沿龙眠河东岸溯流而上至境主庙水库大坝右下方的一个大转弯处,便蜿蜒而入龙眠山境内了,过龙门,一路饱览湖光山色的美景,呼吸着暗香浮动的清新空气,只消20分钟便来到黄燕村的唐包村民组。路修至此,车停在此。恰是两条溪流交汇处,过石桥,从几间农家屋舍的左侧而入,应是大龙井的核心圈了。远处,天际边的山峰笼罩在云雾中,近处,溪流欢呼雀跃着循石而下。沿着溪边的人行山径,步行一二里地,便至溪旁。这里的水,清辙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行人皆有与水亲密接触的冲动,而时值初夏,溪水偏冷,只好弯下腰,掬一把清泉,敷在脸上,胳膊上,自有一股清爽氤氲而开。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沿溪而行,忽然想到孟子的这句话。在为这次采风活动作功课的时候,就听黄燕村的村干部们说,选择这个时候去大龙井,正是恰到时候,因为茶季刚刚结束,路边的杂草还没有长起来。藏在大山深闺中的大龙井瀑布和这里的山木水石一直自在的欢腾着,除了每年的茶季,会有一阵喧闹外,平时也就茶农们因为生产的需要才会进入这里。其实,溪流的两旁,一些石头垒砌的痕迹见证这里曾经是炊烟袅袅之地。而同行的胡姓村民讲述的一个发生在70年前的一段关于游击队的故事,更是激起了我对这溪流之上的好奇和探究。我们或踩着溪床的大石头,跳跃着前进,或沿着茶农走出的小径盘旋而上,便到了一片山谷坡地。这里竟然被大片的野花椒树和野猕猴桃树给占领了。这让我萌生了待果实成熟的季节再来一游的想法,也让我生出何不因地制宜打造一片花椒园、一片猕猴桃园、一片批杷园的惋惜和愿景。
我们沿着溪水向山谷深处行走,溯流而上,最让我们惊奇的是,大大小小的怪石和溪流碰撞演绎出的一幕幕水石之恋之天籁美景,任凭再高级的手机也拍不出现场给你带来震撼的美感。唯有用心来看用心来听用心来感受。站在溪谷里的大石头上,忽见一帘瀑布从空而下,飞珠泻玉,让略显疲惫的我们精神一振。“大龙井瀑布,我们来了”,欢呼声淹没在瀑布飞流直下的隆隆水声中。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而飞瀑之上呢,当真是瀑布之水天上来呀。应自是另一番神奇所在吧。当年游击队为护村庄百姓周全,将敌人引至此地,空留几声枪响,不见其踪。许是睡龙化梯,救走这些侠肝义胆的游击队员们?思绪穿越了时空,回到当下。一潭水,数丈瀑布,同行的人都停留下来,好好欣赏这美景,享受一下大自然赋予的馈赠。但见右侧陡峭的山体上有条新挖出来的羊肠小道,诱惑着胆子大的好奇性强的人攀援而上,事实上这便是村里为我们探访秘境创造出的便利条件。最喜欢来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天然景区游玩的儿子今天算是过了一把瘾。好!攀岩开始!儿子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我手脚并用,紧随其后,一路艰辛,终于登上岩顶。而天空可真作美,阳光将披在山林间的薄雾驱走,岩石裂罅中的溪水洁净绀寒,水光与日色相射,潋滟迤逦而去。未及此地,想当然认为大龙井便指瀑下的深潭。今日才得知,龙井竟在瀑顶之山,万古流水不息冲刷着岩石而成的深井。数位高人跨过裂罅,立于峭壁之侧的大岩石上,向人们发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邀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在此结庐,自是不可能。置身草木葱茏间一个光滑如玉的大石头上,贪婪地吮吸着峡谷的清风,自在的享受当下的惬意。对溪流之上的二龙井、三龙井暂不打扰了,好给下次觅机再来留下借口。
顺溪而下便是回去的路,沿着陡峭的山体攀援而上已是挑战,原路返回则是极不理智的。我们沿着茶农踩出的山径返回。一路欢笑着逐水而下,边走边谈论着大龙井神奇的故事和此间丰富的植被,正是树木葳蕤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心中便也生出一个花道,伴着花道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向生机勃勃的城市。
本期责编:零一
投稿热线:757388745@qq.com